骨折后鉴定伤残的几率大小因多种因素而异,无法简单给出一个确定的比例。
1. 骨折的严重程度:如果骨折仅仅是轻微的骨裂,经过治疗能够完全恢复正常功能,那么评定为伤残的可能性相对较小。但如果是严重的骨折,导致了肢体的功能障碍、畸形或者其他永久性的损伤,鉴定为伤残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。
2. 治疗和康复情况:如果患者接受了及时、有效的治疗,并且在康复过程中恢复良好,功能基本恢复正常,那么评定伤残的难度较大。
3. 骨折的部位:例如发生在脊柱、骨盆等关键部位的骨折,可能对身体的整体功能产生较大影响,从而增加评定伤残的几率。而一些肢体末端的骨折,相对来说对整体功能的影响较小,鉴定为伤残的可能性也会降低。
4. 相关的评定标准和法律法规:不同地区、不同类型的伤残鉴定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和规范,这也会导致鉴定几率的差异。
5.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专业判断: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历、检查报告、实际功能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。
综上所述,骨折后能否鉴定为伤残以及几率大小,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的严重程度、治疗康复情况、骨折部位、评定标准和鉴定人员的判断等多种因素,不能一概而论。
法律依据:《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》 4.4
本标准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,从一级(人体致残率100%)到十级(人体致残率10%),每级致残率相差10%。致残程度等级划分依据见附录A。